搜索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产品展示 >

中国斥资9亿, 将黄河的水引入沙漠后, 内蒙古出现罕见奇迹

发布日期:2025-08-06 04:43 点击次数:190

中国用了20多年时间,斥资9亿多,将黄河水引入内蒙古沙漠,创造出了600平方公里的绿洲,那么,这一壮举究竟是如何做到的?如今回头看,这么多年辛勤付出到底值不值?

人类工程奇迹之引黄入沙

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,处于黄河中游南缘,东、西、北三面被黄河马蹄形河段环绕,沙漠呈东西走向,犹如束弦,东西长约400公里,东部宽15到20千米,西部宽50千米,总面积1.863万平方公里,虽然在我国的众多沙漠中排名第七,但20多年前却有着“死亡之海”“活人禁区”的可怖称号。

这里一年要刮50多次沙尘暴,年均风沙日超90天,风大时,黄沙漫天,遮天蔽日,同时蒸发量高达2100到2700毫米, 形成了十年九旱,年年大风的恶性循环。

并且由于整个沙漠61%都是流动沙丘,植物再这样的土壤中很难扎根,因此整个沙漠放眼望去,光秃秃一片,即便有零星的沙蒿等耐旱植物,在风沙侵蚀下,存活率也不足5%。

据统计,2000年前后,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甚至不足1%,不要说人,就连最适应沙漠环境的骆驼,在这里都难以存活。

更严峻的是库布齐沙漠每年向黄河倾倒1.6亿吨沙子,导致黄河泥沙携带量越来越多,“地上悬河”的险峻局势也越来越突出。由于每年12月至次年的3月属于凌汛期,黄河在内蒙古段冰坝堵塞引发洪水,据悉1993年至1994年凌汛期间,曾导致堤防决口,淹没了80平方公里土地,造成了4000万的直接经济损失,这一情况也导致黄河的治理和防洪压力面临着严峻挑战。沙尘暴遮天蔽日,凌汛洪水肆意横流,这便是20多年前库布齐沙漠的失衡局面,库布齐沙漠甚至一度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沙尘暴主要源头,在此背景下黄沙治理刻不容缓。

由于在库布齐的流动沙漠中直接种树难度太大,于是聪明的中国人将库布齐沙漠与黄河形成 “沙水对峙”生态困境,转化为治沙新思路,于是2004年引黄入沙工程只是启动,一期工程耗资3.6亿元,通过采用阶梯式生态引水系统,修建185公里引水渠,结合杭锦旗北高南低的地形挑战,将黄河水从南岸引入沙漠,顺势下沉,2011年又追加8.7亿元,修建二期引水渠399公里,并通过每五公里一个分水闸,在沙漠中安装分水装置,让黄河凌水流淌进沙漠各个角落,为了形成良性水循环系统,还建设了3.6公里退水渠和退水闸,与总干渠相连通,形成从黄河引水、自流经过库布其沙漠、再退还黄河的完美闭环。

就这样,通过一次次实践、创新,完成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,最终黄河从“水患” 转化为 “水利”,库布齐沙漠也在我国20多年的努力下焕然一新。

引黄入沙 工程的价值体现

如今的库布齐沙漠,3条干渠大动脉和65条支渠静脉相互交错,形成的水网如同密布的蛛网。据新华社报道,引黄入沙工程20年从黄河向沙漠灌入了18亿立方米水,硬生生在沙漠中灌出600平方公里绿洲。

据统计,2002年至2016年,库布齐沙漠的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0.8%增长到了15.7%,植被覆盖率从16.7%增长到了53%。并且具2022年调查统计,沙漠中植物存活率已经超过了90%,流动沙丘占比也从原来的61%下降至不足10%,成功遏制了沙漠的扩张,扭转了“沙进人退” 的恶性循环。

植被的恢复,还有效改变了局部气候,空气适度有效提升至15%,沙尘灾害风险大幅降低,甚至向黄河输送的泥沙也从1.6亿吨减少到了0.3亿吨,起到了又治沙又治理黄河的双赢局面。

同时,库布齐沙漠成功变绿洲,还为沙漠产业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。依托黄河水源,库布齐沙漠开始种植甘草、沙柳、沙棘等耐旱经济作物,杭锦旗东南部依托湿地建设,还在合理发展林下养鸡、沙地种葵等,形成新的产业联动。成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。

总之,引黄入沙工程,不止是生态奇迹,更是我国在对历史深刻反思和科学治理之上,寻求人与沙漠和谐共生关系的重要体现。

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