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骂暴君1400年,隋炀帝杨广的真面目:他做的3件事,影响中国至今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7:12 点击次数:107
提起隋炀帝杨广,几乎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“暴君”二字。在《隋书》里,他被描述成弑父夺位、穷奢极欲的恶魔;民间传说里,他开凿大运河只为看琼花,三下江都耗尽天下民力;就连教科书里,也把他定义为隋朝灭亡的直接推手。
可当我们抛开历史的滤镜,翻开那些被忽略的细节,会发现这个被骂了1400年的皇帝,其实是个被严重误读的“基建狂魔”。他在位14年干的3件大事,看似耗尽了隋朝的元气,却悄悄为中国接下来的1000年埋下了伏笔。
一、一条大运河,藏着中国经济的千年密码
605年,杨广刚登基就下了一道震动天下的圣旨:征发百万民夫,开凿大运河。
这道命令成了他“暴君”之名的开端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为赶工期,监工以皮鞭催逼,每日累死的民夫达数千人;后来连成年男子都不够用,竟开始征调妇女服役——“丁男不供,始役妇人”,民间怨声载道可想而知。
可很少有人知道,这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,其实是杨广的“一盘大棋”。
在隋朝之前,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,但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战乱,南方的农业、手工业已经远超北方。当时江南的粮食通过陆路运到洛阳,不仅成本高,还常因战乱中断。杨广的父亲隋文帝就曾感叹:“关中饥,天子率诸侯就食洛阳。”
大运河的出现,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。它以洛阳为中心,北抵涿郡(今北京),南至余杭(今杭州),把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五大水系连在一起。南方的丝绸、粮食、茶叶顺着运河一路北上,北方的铁器、马匹、药材反向南下,短短几年就让洛阳成了天下第一商埠。
更关键的是,这条运河打破了南北的地理隔阂。在此之前,南方人因方言、习俗不同,总被北方视为“蛮夷”;运河开通后,南北方百姓频繁往来,通婚、贸易成了常态。到唐朝时,江南士子大量进入长安做官,连李白、杜甫都曾沿着运河漫游天下——这种南北融合的局面,正是从杨广修运河开始的。
如今,京杭大运河依然在通航,虽然不再是国家经济命脉,却成了世界文化遗产。当我们在扬州古运河边看商船往来时,或许该想起那个背负骂名的杨广:他用一代人的痛苦,换来了后世千年的繁荣。
二、科举制的“升级版”,撕开贵族垄断的口子
杨广被骂的另一个原因,是他“迫害士族”。可很少有人知道,他对中国选官制度的改革,比大运河影响更深远。
在隋朝之前,朝廷选官靠的是“九品中正制”,说白了就是看家世。只要你出身名门望族,哪怕是个草包也能当大官;寒门子弟哪怕才华横溢,也只能做小吏。这种制度让贵族垄断了权力,比如南北朝时期,朝廷的重要职位几乎全被“五姓七家”霸占。
杨广的父亲隋文帝虽然创立了科举制,但只设了“秀才科”,而且录取极严,整个隋朝前期只录取了10几个人,根本动摇不了贵族的地位。
杨广登基后,立刻对科举制进行了“升级”:他增设了进士科,考试内容从“背诵经书”变成“写策论”——策论需针对朝政、民生提具体建议,更能看出考生的实际能力。这一下,寒门子弟有了出头的机会:只要你有真才实学,哪怕出身平民,也能通过考试进入朝堂。
为了打破贵族的阻力,杨广还干了件“冒天下之大不韪”的事:他下令“废除世袭爵位”,规定贵族子弟必须通过科举或军功才能继承爵位。这直接得罪了关陇集团(掌控北方的军事贵族),为后来的“江都之变”埋下了隐患。
但正是这个改革,让中国有了“学而优则仕”的传统。到了唐朝,科举制进一步完善,白居易、柳宗元等寒门子弟靠考试当上宰相;宋朝时,平民出身的官员占了朝堂的70%以上。这种“不问出身、只看才华”的选官制度,比欧洲的文官制度早了1000多年,至今仍是各国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。
历史学家钱穆曾说:“杨广的科举改革,让中国从‘贵族社会’走向了‘平民社会’。”这个被骂“破坏礼法”的皇帝,其实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隐形推手。
三、三征高句丽,一场被误解的“战略防御”
杨广最受诟病的,是他三征高句丽(今朝鲜半岛),动用了数百万兵力,最终导致天下大乱。很多人说他是为了炫耀武力,可翻开《隋书·东夷传》会发现,这场战争背后藏着隋朝的生存危机。
高句丽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“小国”。在隋朝时期,它已经占据了辽东、朝鲜半岛北部,拥有常备军30万,还控制了契丹、靺鞨等部落,实力远超后世朝鲜半岛政权。更要命的是,高句丽总在暗中支持隋朝的敌人——比如突厥南下时,高句丽就曾派兵偷袭辽西;江南叛乱时,它又收留隋朝的叛徒。
对杨广来说,高句丽就像一把架在北方的刀。如果不打掉这个威胁,等它和突厥联手,隋朝很可能重蹈西晋“五胡乱华”的覆辙。他曾对大臣说:“高句丽本是箕子封地,如今不服王化,若传之子孙,必为大患。”
但杨广的军事操作确实出了问题。第一次出征,他动用113万兵力,却严令“不得擅自进攻,须待朕令”——战机因此屡屡延误,最终30万大军惨败,仅2700人逃归。第二次、第三次出征虽然取得局部胜利,却耗尽了隋朝的国力,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。
可我们不能否认,杨广的战略眼光是对的。后来唐太宗李世民、唐高宗李治接力攻打高句丽,用了20年才将其灭亡,正是为了消除这个北方隐患。到了明朝,朱元璋把高句丽(当时已改称朝鲜)列为“永不征伐之国”,前提是它必须臣服——这其实是延续了杨广“安定东北”的思路。
从历史的长镜头看,杨广的三征高句丽虽然操之过急,却为中国东北疆域的稳定奠定了基础。正如历史学家吕思勉所说:“隋征高句丽,虽为亡国之因,却为后世开疆之基。”
结语:暴君与明君,或许只隔了一个“时间”
杨广的悲剧,在于他想做的事太多,却忘了“量力而行”。他用14年干了别人100年才能完成的事,结果把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但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失败,就否定他的贡献。大运河让南北融为一体,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,征伐高句丽安定了东北——这三件事,哪一件不是利在千秋的大事?
其实历史上的“暴君”与“明君”,往往没有绝对的界限。汉武帝穷兵黩武,却奠定了中国的疆域;朱元璋杀戮功臣,却让百姓休养生息。杨广的问题,不在于他想做什么,而在于他用错了方法。
如今,当我们享受着南北通衢的便利,受益于公平竞争的机会,沐浴着国家统一的荣光时,或许该给这个被骂了1400年的皇帝一个客观的评价:他不是个合格的统治者,却是个伟大的改革者。
毕竟,历史的真相从不在一时的褒贬里,而在那些穿越千年、仍与我们生活相连的痕迹中——就像运河上的船帆,试卷上的笔墨,早已把他的功过写进了日常。


输了,86-99中国男篮刺痛球迷的心,4场输62分,28比5


16岁中国斯诺克新秀被赞前途无量! 刷新赛会最高分, 袁思俊


被骂暴君1400年,隋炀帝杨广的真面目:他做的3件事,影响中


宫鲁鸣回应4点回应女篮亚洲杯第3名: 8月再次开启超长集训计


《帝王:怪兽的遗产》发布特辑 地表之下不太平


内马尔: 在人造草坪球场上踢球会让任何球员感到不适, 与伤病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