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警护航高考:警惕花钱改分骗局
发布日期:2025-07-11 17:44 点击次数:110
高价“打点费”背后的陷阱
2025年高考成绩公布前夕,杭州张女士因女儿高考成绩失利,在网络看到一则“信息发布”:只需缴纳35万元“打点费”,即可办理“浙江高水平运动员”身份认证,以更低分数进入理想大学。她向对方转账25万元预付款后,按约定带女儿去“报到”,却发现所谓“报到地址”竟是目标学校旁的一家普通商店。警方调查后认定,这是典型的招生名额诈骗。
同样在高考季,江苏盐城考生小张收到“内部渠道提前查分”短信,添加QQ后对方称其“未通过考试”,但支付3600元即可后台改分。转账后骗子进一步索要1万元,小张才意识到被骗。此类案件并非孤例。据多地网警通报,诈骗分子利用考生及家长的焦虑心理,编织“提前查分”“内部改分”“保录取”等话术,短短几天内已有数十人受害,损失金额从数千元至数十万元不等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一、诈骗手法:六大陷阱瞄准考生软肋
诈骗分子利用信息差与心理弱点,构建多重骗局,主要分为以下类型:
“技术操控”类骗局:通过伪基站发送“提前查分”链接,点击后手机即被植入木马病毒,导致银行卡被盗刷(如某考生被盗刷2万余元);或声称可通过“黑客”入侵内网阅卷系统修改分数,要求支付“技术服务费”。而事实是,高考阅卷系统为物理隔离的内网,成绩数据存档并异地备份,技术层面无法被外部入侵。
“特殊渠道”类骗局:谎称掌握“内部指标”“补录名额”或“定向招生计划”(如伪造军校“地方委培生”指标),制作假公文、预录取通知书诱导缴费;或混淆教育形式,将成人教育、自学考试包装为“全日制录取”,骗取高额中介费。
“政策补贴”类骗局:针对经济困难家庭,冒充教育部门或高校工作人员,以发放“助学金”“奖学金”为名,要求预付“手续费”,或谎称“逾期作废”制造紧迫感。
二、运作机制:精准收割焦虑与信息差
这些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,深层原因在于对考生心理与制度盲区的精准利用:
心理操控术:利用家长“望子成龙”的迫切心态与考生对成绩的恐慌,虚构“捷径”缓解焦虑。例如在艺术类招生长周期录取阶段,骗子以“不交钱就退档”威胁家长,正是抓住其对复杂流程的不熟悉。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:“侥幸心理使人轻信虚假承诺,但愿望不等于现实。”
信息武器化: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考生身份、成绩等数据,伪造“个性化”诈骗方案(如精准发送“未达标”改分建议);在社交平台搜集晒出的准考证、录取通知书信息,用于仿冒证件或实施精准恐吓。
话术迭代与身份伪装:骗子常伪装成“招生办主任”“教务处长”等角色,甚至提供仿造的红头文件;或假借“AI志愿填报专家”身份,承诺“百分百保录”骗取高额咨询费。
三、防护指南:筑牢反诈防火墙
面对不断翻新的诈骗手段,警方与教育部门联合发布防护策略:
严守官方渠道底线所有查分、填志愿、录取信息只认准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,警惕任何“内部链接”或“提前通道”;录取通知书真伪需通过学校官网或教育部“阳光高考平台”核对。
强化信息防护意识不随意公开准考证、身份证、考生号;社交平台避免晒录取通知书内页及个人信息;身份证号、短信验证码等核心信息绝不向他人透露。
坚守“三不一多”原则:牢记反诈口诀:陌生来电不轻信,未知链接不点击,个人信息不透露,转账汇款多核实。对索要费用均视为诈骗红线,助学金等补贴无需预付任何费用。
浙江网警在一起案件中追踪发现:诈骗团伙的服务器设在境外,通过层层伪装实施犯罪,资金追回难度极大。技术防护与意识防范,才是真正的“护城墙”。
结语:清醒认知是最坚固的防线
高考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,其招生制度的公平性已被技术手段与国家监管筑牢根基——分数修改、内部指标、绕过投档等操作在现行体系下绝无可能。
请考生与家长以张女士等案例为戒:凡是“交钱保结果”的承诺,都是诈骗的起点。当收到可疑信息时,立即通过学校或教育部门核实,并拨打反诈专线96110举报。
高考是人生一战,亦只是人生一站。愿所有学子在清朗安全的招考环境中,以清醒之心拥抱真实可期的未来。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学予明天


杭州‘抢人大战’:新一线城市的留人博弈


买二手车国家有补贴吗


贝林厄姆力赞阿隆索: 这位教练的能量让皇马焕然一新!


夏窗转会真热闹: 35岁功勋500万跳槽升班马, 巴萨靠卖座


赌一把! 骑士送出奥科罗换球哥 后者三年出战35场


詹姆斯“1+1”施压模式终曲: 第九位状元队友艾顿报到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