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新闻动态 >

中国芯浴火重生,寒武纪碾压茅台,高盛紧急加码,全球聚焦东方热土

发布日期:2025-09-11 03:55 点击次数:83

近日,中国A股市场迎来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“权杖交接”。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后起之秀寒武纪,在2025年8月的资本舞台上异军突起,其股价表现如烈火烹油般,硬是把盘踞“股王”宝座多年的消费巨头贵州茅台甩在了身后,成了市场眼中名副其实的新贵。

这不仅仅是数字榜单上的换位,更是资本市场深层逻辑的一次大洗牌。它深刻地昭示着,我们对价值的评判标准,正从昔日对消费品牌的偏爱,转向对硬科技创新能力的重新估量。

而国际投行高盛的敏锐嗅觉,更是迅速将全球的目光引向了这片东方热土,为这场资本盛宴添上了几分国际范儿。短短两周内,高盛罕见地连续两次大幅上调寒武纪的目标价,如同投下两颗重磅炸弹,在市场激起了千层浪。

从7月10日至8月25日,寒武纪的股价累计涨幅高达158.87%,简直令人瞠目结舌。更在8月,其市值一举突破了6000亿元大关,股价攀升至1492元/股的新高,这无疑展现了市场对其未来前景的强烈憧憬和无限想象。

风口之上,硬科技C位出道

寒武纪的股价飙升,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中国资本市场估值体系的深层变革,以及对本土科技企业未来增长潜力的巨大期待。这股对科技股的热情,显然已将昔日对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的偏爱抛诸脑后。

市场普遍认为,这才是资本流向健康、可持续未来的正确姿态。高盛的分析师们在评估寒武纪时,便祭出了“远期估值折现法”这把利器。

他们以2030年为估值基准年,大胆预测其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率(EBITDAmargin)将达到22%。这个数字,足以与英伟达、AMD等全球顶级芯片公司比肩,足见其对寒武纪长远潜力的认可。

高盛这次的大手笔上调,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。它背后,藏着三重让人信服的硬核逻辑。首先,中国科技巨头在AI领域的资本支出呈现爆发式增长,简直是“壕”无人性。

例如,阿里巴巴在2025年第二季度,资本支出高达390亿元人民币,环比增长57%,同比更是直接翻倍。他们甚至还放话,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用于AI资本开支。

腾讯同期资本支出也实现了119%的同比增长,这些巨额投入,无疑为本土芯片需求提供了广阔到令人咂舌的市场空间。其次,高盛大幅上调了对寒武纪AI芯片出货量的预测。

从2025年的14.5万片,直接跳升至2028年的超100万片,并有望在2030年达到200万片以上。这一乐观预测,无疑是基于对中国本土大语言模型推出和推理需求增长的精准判断,以及本土芯片生态系统在“脱钩断链”趋势下的加速崛起。

最后,寒武纪自身的运营效率也显著改善,简直是凤凰涅槃。其在2025年上半年“人均创收”从去年底的200万元,飙升至500万元,运营支出比率持续下降。

这无不体现了公司内部强大的成长性和成本控制能力。伴随着寒武纪股价的惊人涨幅,知名“牛散”章建平在去年末便已新进前十大股东,今年一季度更是进一步加仓,持有超608.6万股。

公募基金也闻风而动,大量涌入。截至6月30日,共有404家公募基金持有其股票,科创50ETF更是最大的机构“金主”。这些共同构成了市场对寒武纪成为“中国版英伟达”的巨大想象空间,让人充满了期待。

浴火重生,芯路坎坷

寒武纪的崛起,并非一蹴而就的坦途,而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凤凰涅槃之路。这背后,是其深厚的技术积累,是经历外部挑战后的战略转型,更是在自主研发道路上的不懈坚持。

公司创始人陈天石与兄长陈云霁带领中科院计算所团队,早在2015年便已研发出全球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,为今日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石。

2016年3月15日,寒武纪在北京注册成立,同年即推出首款商用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产品Cambricon-1A,其性能甚至超越了同期苹果A11芯片,令人刮目相看。

2017年,Cambricon-1A被集成至华为麒麟970芯片,并搭载于Mate10手机,成为全球首款手机AI芯片。彼时,华为曾贡献寒武纪90%以上IP授权收入,使其在同年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,估值达10亿美元,一举成为AI芯片领域首个独角兽,风光无限。

然而,辉煌之后往往是严峻的挑战。华为启用自研“达芬奇架构”NPU后,寒武纪失去了核心客户,这无疑是一记重击。公司被迫从IP授权的舒适区,转向独立芯片研发的硬核赛道。

2020年,寒武纪顶着压力登陆科创板,首日暴涨288%,市值破千亿,但同年因华为断供,终端IP收入归零,全年亏损4.3亿元,可谓是冰火两重天。

2022年,寒武纪又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,台积电代工受阻,只得转投中芯国际成熟工艺。这一路走来,可谓是步步惊心,坎坷不断。

尽管如此,寒武纪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,终于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了首次单季盈利,这无疑是对其商业模式和技术路径有效性的最好证明,让所有质疑者闭上了嘴。

在技术层面,寒武纪掌握了7nmChiplet技术,算力密度提升1.8倍,拥有2774项专利,自研MLU指令集更是覆盖云边端全产品线,技术实力不容小觑。

同时,公司积极研发面向大模型的芯片与软件平台,并已完成与DeepSeek、通义千问等12个国产大模型的深度对接,构建起完善的本土AI生态,展现出强大的前瞻性。

国策东风,扶摇直上

寒武纪的腾飞,除了自身的硬实力,还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、地缘政治背景下的国产替代浪潮,以及其在芯片技术上的持续创新,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。

2025年8月26日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犹如一声春雷,设定了明确的目标:到2027年,六大关键领域新一代智能终端和AI代理渗透率达70%以上。

到2030年,这一渗透率更是要超越90%。这一政策强力驱动智算中心建设加速,并显著提高了国产芯片的采购比例,为本土企业打开了巨大的市场。

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预测,2025年中国AI服务器市场中,外采芯片比例将从去年的63%降至42%,而本土芯片供应商占比则有望提升至40%,这预示着国产替代的春天。

美国持续收紧高端AI芯片对华出口,使得国产替代从“可选项”变为“必选项”,这种外部压力,反而为寒武纪等本土厂商创造了巨大而紧迫的机遇。

阿里巴巴也曾透露,已为全球AI芯片供应及政策变化准备了“后备方案”,建立多元化供应链储备,足见大厂对国产芯片的重视和布局。

同时,DeepSeek等本土大模型迭代正在积极适配下一代国产芯片,寒武纪已通过中国信通院的DeepSeek兼容性测试,这为未来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在技术突破上,寒武纪采用7nm制程Chiplet技术,算力飙升至256TOPS(INT8),是前代产品的倍数提升,具备算力弹性与成本优势,有望挑战海外GPU的算力垄断。

其应用场景也从云端向边缘计算、工业控制、智能终端等领域快速渗透,推动AI从“云端垄断”走向“分布式爆发”。可以说,国产AI芯片行业正处于“需求爆发+国产替代+技术突破”的黄金发展期,未来可期。

破咒之战,鹿死谁手

A股历史上曾多次上演高价股超越茅台后迅速陨落的剧情,市场戏称之为“茅台魔咒”。从飞乐股份、真空电子,到石头科技、爱美客、禾迈股份,都曾短暂超越茅台后大幅回调,令人唏嘘。

面对这一“魔咒”,寒武纪能否凭借其硬实力持续领跑,并在全球AI芯片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,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,也是市场最关注的焦点。

尽管寒武纪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均实现扭亏为盈,营收和净利润显著增长,成绩斐然。但其存货和预付款项的增长,以及此前8月15日发布的《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》提示风险,都提醒着投资者,市场波动无处不在,不实信息也可能带来潜在影响,投资仍需谨慎。

2025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20亿美元,同比增长29.58%,其中中国市场占比约30%,这无疑为寒武纪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巨大的施展空间。

寒武纪能否打破“魔咒”,续写中国芯破除封锁的传奇?这最终将取决于其在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中展现出的真正硬实力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
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