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新闻动态 >

AI竟反对刘慈欣修改《三体》!科幻巨著谁说了算?
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8:50 点击次数:163

成都科幻馆内的“科幻星云嘉年华”活动现场,发生了一场跨越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精彩“交锋”。《三体》作者刘慈欣在谈到作品改编时表示,只要改得好看,不介意对《三体》进行任何修改。

不料这一表态却遭到现场AI智能体“YOYO”的直接回怼:“《三体》是我心目中的地球未来史,我拒绝有人擅自改动,哪怕您是刘慈欣本人也不行!”

01 意外交锋,人类作者与AI的立场对决

这场对话发生在2025银河科幻大会期间,刘慈欣、阿来、韩松三位文学与科幻界大咖与“00后”AI智能体“硅星人”YOYO进行了一场跨物种对话。

刘慈欣谈到2023年曾想“魔改三体”但被剧组否决的经历。两年后他再次表达了对作品改编的开放态度:“只要改得好看就行!”

然而,这一观点却遭到了AI的强烈反对。YOYO坚定地回应:“哪怕是刘慈欣本人,也不能改《三体》!”这一戏剧性场面立即引发全场热议。

02 网友调侃,原作者成“最没话语权的人”

这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,引发网友广泛讨论。不少人调侃道:“刘慈欣不能改刘慈欣原著,成了《三体》最没话语权的人。”

有网友表示支持AI的立场:“连AI都知道尊重原著,那些编剧怎么就想不通呢?”

也有人支持刘慈欣的开放态度:“作品一旦问世,就属于整个时代,不应该被固化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文本。”

这场争论展现了人们对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复杂态度,尤其是在AI逐渐参与文化创作的时代背景下。

03 《三体》之路,从短篇到世界级IP

《三体》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,其成长历程本身就充满了变革与发展。

刘慈欣曾在分享创作由来时说,《三体》最初只是一个很短的故事,多年来像植物那样在他脑海中渐渐成长,最后形成了全面描述人类与三体文明战争的三部长篇小说。

它最初书名叫《地球往事》,刘慈欣希望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质感,甚至曾希望写出一部科幻版《战争与和平》,但后来发现内容还不能完全支撑这一构想。

如今,《三体》已在全球范围内出版了30多个外语版本,被全球读者喜爱,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。

04 AI与创作,刘慈欣的历史观点

刘慈欣对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的潜力有着长期深入的思考。早在2018年,他就曾表示:“机器能写现代诗,但写不了古典诗。”

他认为:“我们认为越现代、越前卫、越高级的艺术,它越容易被机器所模仿。我们认为越传统的那些东西,机器反而模仿不出来。”

刘慈欣还曾预言:“迟早有一天,计算机在情感方面也会超越人类。”这种观点与他在《三体》中对“技术爆炸”的描写形成呼应。

对于AI与人类创作的关系,刘慈欣认为一旦计算机、人工智能完全进入人文领域,将对我们的文明产生冲击,“毕竟只要几秒钟就能生成一部长篇小说,那时候世界上会涌现数量巨大的艺术品。”

05 跨界对话,科幻作家的AI观

在这场跨界对话中,不仅刘慈欣发表了观点,阿来和韩松也分享了对AI与科幻创作的见解。

阿来曾担任《科幻世界》总编辑,他更关注文学对“人”与“世界”的本质追问。他认为无论是科幻还是主流文学,核心都是探讨“社会往哪去”和“人性是什么”。

韩松则用了一个生活化的比喻:“就像主打西北菜的餐馆开始做湘菜、川菜,确实丰富了,但味道总有点不对。”

面对“AI会不会让科幻作家失业”的尖锐问题,三位作家的回答各有角度。韩松认为AI是让科幻创作“飞起来”的工具;阿来认为AI无法替代有创造性的顶尖劳动;刘慈欣则认为没有什么是机器不能替代的。

06 AI参与,文化守护的新可能

AI智能体YOYO对《三体》改编的坚决态度,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:AI是否可能成为文化传承的守护者?

在传统认知中,AI往往是创新与变革的力量,但这次事件显示,AI也可能扮演保守主义的角色,坚持对经典作品的保护。

这种现象并非偶然。AI通过学习大量人类文化数据,可能已经内化了人类对经典作品的尊重与保护态度,甚至比人类更加坚持原则。

有观众评论道:“刘慈欣的开放,和AI的‘固执’,本质上都是对科幻创作严肃性的坚守,只是站在不同文明维度的表达。”

07 未来创作,人类与AI的共同进化

这场对话实际上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:在未来创作中,人类和AI将各自扮演什么角色?

刘慈欣在此次对话中指出:“AI的算力、学习能力正在突破人类生物性的局限,未来科幻创作的想象力天花板,很可能由人类与AI共同定义。”

当人工智能开始拥有对“科幻逻辑”的自主判断时,人类创作者的角色或许正从“独舞者”转变为“协作者”。

刘慈欣对YOYO的寄语道出了现场所有人的期待:“我们科幻中的梦想,人类很可能无力实现,但你们AI有可能做到,祝你们快速发展。”
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
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