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交车上的“隐形人”:当乞讨者被请下车时我们在想什么
发布日期:2025-07-29 21:00 点击次数:71
那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周三早晨。我挤在沙丁鱼罐头般的公交车上,耳机里放着早间新闻,试图用这种方式隔绝周遭的嘈杂。直到一个瘦削的年轻男子从车厢后部站起来,开始用颤抖的声音讲述他"母亲重病"的故事,我的注意力才被强行拉回现实。
这场景太熟悉了——略显做作的悲情叙事,刻意放低的姿态,以及那双在每位乘客脸上逡巡、寻找同情目光的眼睛。我注意到前排几位老人已经开始摸索零钱,而更多的年轻人则像触电般低下头,把脸更深地埋进手机屏幕里。就在男子快要走到我面前时,司机通过广播发话了:"请那位乞讨的乘客立即下车,公交车内禁止乞讨。"
车厢里顿时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氛围。有人松了口气,有人面露不悦,而大多数人——包括我在内——则保持着事不关己的沉默。男子在众人目光的围剿下悻悻下车时,我突然意识到:我们刚刚集体完成了一场关于现代都市冷漠的完美表演。
这让我想起上周在便利店门口遇到的另一个年轻人。他穿着褪色的格子衬衫,面前摆着"求8元吃饭"的纸板,却专注地刷着最新款iPhone。当时我内心的鄙夷来得如此自然——"骗子"的标签几乎脱口而出。但此刻在公交车上,我突然好奇:是什么让一个四肢健全的年轻人选择放弃尊严,在众目睽睽下乞讨?又是什么让我们这些旁观者可以如此心安理得地保持冷漠?
社会学有个概念叫"去人性化距离"。当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小于1米时,我们会不自觉地产生共情;而超过这个距离,他人就变成了抽象的符号。在拥挤却疏离的都市空间里,我们早已练就了将他人"非人化"的本事。那个乞讨的年轻人不是具体的小张或小李,只是扰乱我们通勤体验的一个"问题",需要被"处理"的对象。
社会学有个概念叫"去人性化距离"。当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小于1米时,我们会不自觉地产生共情;而超过这个距离,他人就变成了抽象的符号。在拥挤却疏离的都市空间里,我们早已练就了将他人"非人化"的本事。那个乞讨的年轻人不是具体的小张或小李,只是扰乱我们通勤体验的一个"问题",需要被"处理"的对象。
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?我认识一位在救助站工作的朋友曾说:"每个长期流浪者背后,都有一张破碎的社会安全网。"可能是家庭暴力、校园霸凌、精神疾病,或者是无数次求职失败后的彻底绝望。我们习惯于用"懒惰""欺骗"这样简单的标签来解释复杂的贫困现象,因为这让我们免于思考结构性问题的痛苦。
更吊诡的是,在这个打赏主播一掷千金的时代,我们对待街头乞讨者的态度却愈发严苛。前者满足了我们参与"成功故事"的幻想,而后者则强迫我们直面社会的不完美。当那个年轻人被赶下车时,我们实际上是在驱逐自己内心关于公平正义的不安追问。
公交车继续向前行驶,阳光透过车窗在地板上画出几何图形。我突然想起男子下车前那个转瞬即逝的眼神——不是愤怒,而是某种认命的麻木。这让我胃部一阵绞痛:我们构建的城市文明,正在系统性地培养某种"视而不见"的能力。从地铁里的卖唱者到天桥上的露宿者,我们学会用"管理规定"来正当化自己的冷漠,用"可能是骗子"来消解帮助他人的冲动。
或许下次再遇到类似场景时,我们可以做得比低头刷手机更多——哪怕只是短暂的眼神接触,一句"你还好吗"的询问。因为在这个钢筋水泥的丛林中,保持人性温度的方式,有时恰恰是打破那些让我们彼此隔绝的无形规则。毕竟,任何城市的文明程度,最终都取决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的成员——而不仅仅是它的GDP增速或高楼数量。


中国央行继续增持黄金 储备连续八个月上升


天蝎座情感翻盘绝招全公开


47岁毕比现状, 练成魔鬼肌肉人, 转型当教练, 家庭幸福美


周继红再上任!全红婵回归出战十五运会,原来郭晶晶的话这么正确


皇马小将贡萨洛世俱杯4球1助夺金靴,帕尔默决赛2球1助获MV


不去巴萨! 22岁尼科与毕巴续约至2035年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