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意昂体育介绍 >

31省份养老金计发基数出炉!涨了还是跌了?补发能拿多少

发布日期:2025-10-11 04:29 点击次数:120

2025年9月底至10月初,全国31个省份陆续公布了2025年度养老金计发基数,这意味着今年1月到9月办理退休的人员将迎来养老金的差额重算补发。不少退休人员关心:今年养老金基数涨了还是跌了?补发金额能拿多少?

一、养老金计发基数:多数地区温和上涨

截至目前,全国31个省份的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已全部公布。从整体情况看,养老金计发基数普遍实现正增长,涨幅大多在1%-2%之间,少数地区突破2%。

最高地区:上海以12,434元位居榜首,西藏以11,777元紧随其后;

最低地区:江西以7,054元垫底;

涨幅最高:黑龙江达到7.99%,是全国涨幅最高的省份;

涨幅最低:多数地区涨幅在1%-2%之间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养老金计发基数的上涨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不同。社会平均工资可能零增长或负增长,但养老金计发基数却普遍正增长,这为退休人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。

二、哪些人能获得补发?

养老金计发基数调整后,能获得补发的主要是2025年1月至9月办理退休的人员。这些人在办理退休时,使用的还是2024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,现在新基数公布后,需要进行差额重算补发。

不能获得补发的:2024年年底前已办理退休并领取养老金的人员,因为已经参与了2025年的养老金调整,7月底前已收到上调补发金额。

三、补发金额怎么算?

养老金差额重算补发的计算方式较为复杂,但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:

1. 养老金计发基数变化比例:基数上涨比例越高,补发金额越多

2. 个人累计缴费年限:缴费年限越长,补发金额越高

3. 平均缴费指数:缴费指数越高,补发金额越高

4. 是否拥有视同缴费年限:有视同缴费年限的,还能获得过渡性养老金补发

补发公式(简化版):

基础养老金补发额 = (新基数 - 旧基数) × (1 + 缴费指数) ÷ 2 × 工龄 × 1% × 补发月数

四、实际案例:工龄不同,补发金额差距大

案例1:工龄20年,缴费指数0.6

• 辽宁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:7,346元(2024年为7,201元)

• 补发月数:8个月(2025年2月退休,从2月到9月)

• 补发金额:306.24元

案例2:工龄40年,缴费指数0.6,有8年视同缴费年限

• 同样在辽宁,同样2025年2月退休

• 补发金额:491.84元(比工龄20年的多出185.6元)

案例3:工龄40年,缴费指数1.0,有12年视同缴费年限

• 福建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:7,932元(2024年为7,776元)

• 补发月数:6个月

• 补发金额:510元

从案例可以看出,工龄长、缴费指数高、有视同缴费年限的退休人员,补发金额明显更高。工龄相差20年,补发金额可能相差近200元。

五、补发金额的”天花板”

养老金补发金额与当地计发基数直接相关。上海2025年计发基数高达12,434元,比江西的7,054元高出近5,000元。同样工龄40年的人,在上海的补发金额可能比在江西多出1倍以上。

“我工龄38年,补发了400多元。“一位河北退休老人说,“钱不多,但感觉没白干。”

六、10月以后办理退休的,直接按新基数计算

对于2025年10月及以后办理退休的人员,养老金计算将直接使用2025年的计发基数,无需进行差额重算补发。例如,上海2025年10月办理退休的人员,养老金将按12,434元的基数计算,次月直接发放实际应得的养老金。

七、未来养老金调整趋势

从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的公布情况看,养老金调整呈现以下趋势:

1. 涨幅温和:整体涨幅在1%-2%之间,较往年有所放缓

2. 区域差异明显:东部沿海地区基数高,西部地区基数低

3. 补发机制完善:差额重算补发已成常态化机制

4. 公平性提升:缴费年限长、缴费指数高的人员获得更多补发

八、给退休人员的建议

1. 确认自己是否符合补发条件:查看自己办理退休的时间,是否在2025年1-9月之间

2. 了解当地计发基数:各地差异较大,影响补发金额

3. 关注补发到账时间:多数地区在10月份完成补发,具体时间以当地社保局通知为准

4. 合理规划养老生活:养老金补发是额外收入,可用于改善生活质量

结语:养老金补发,是温暖的”迟到的爱”

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的公布,为今年1-9月退休的人员带来了”迟到的爱”。虽然补发金额不大,但对退休老人来说,是实实在在的关怀。

“以前觉得养老金涨得慢,现在看到补发,心里暖暖的。“一位退休教师说,“虽然钱不多,但感觉政府没忘记我们。”

养老金计发基数的调整,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,而是对退休人员多年贡献的肯定。未来,随着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完善,相信更多退休人员能享受到更公平、更合理的待遇。

查看更多